“现在听到的AI新闻要么是美国,要么是中国大陆,很少有香港的故事。我们希望改变这一现状,让香港跻身第一梯队。”5月9日,香港科技大学冯诺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揭幕活动间隙,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思谋集团创始人贾佳亚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提到。
香港正尝试破局人工智能产业。此次成立的研究院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链条实战型AI研究院,由贾佳亚担任研究院院长。贾佳亚表示,将基于研究院开展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可信人工智能、虚实融合空间、医疗AI应用等方面研究,推广AI在医疗、教育领域的应用。
“港产独角兽”思谋科技创立于2019年,重点开发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及智能大模型技术,并聚焦于工业AI。其创始人贾佳亚有多个标签,包括原腾讯杰出科学家、原优图实验室联合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研究院会聚焦一些大型研究,实现医疗、教育、机器人等方面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基本目标。一方面要培养更多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初创公司。”贾佳亚指出,未来五年希望新增30名教授、研究员和顶尖人才,承诺诞生超过100项成果,部分成果流向产业界。
根据规划,冯诺依曼研究院聚焦五大AI研究领域:开发新一代多模态AI系统,以处理图像、音频及文本等多样化数据;增强AI逻辑推理能力,建立可信赖的解决方案;开发机器人智能技术,实现模仿人类运动的控制及互动;通过AI驱动的三维(3D)理解与生成,创建贴近现实的虚拟生态系统;利用大模型改革医疗保健服务,提升治疗效果。
从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的浪潮使创科成为各大经济体的必争之地。香港的计算机科学在基础科研上位列世界前列,人工智能自然而然成为重点发展的硬科技赛道。
但这并非意味着香港具有先发优势。科技产业一度是香港的短板,在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High Tech揩嘢,Low Tech捞嘢”,意思即投入高科技产品容易亏本,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反而容易赚钱。过去数十年,这个自由港的生存之道在于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
随着金融以外的支柱产业出现收缩,香港迫切谋求新的经济动力,创科被视为香港未来改变经济结构最核心的方向。
尽管香港拥有五所全球百强大学,基础科研实力无可置疑,但科技产业长期以来并无浪花,究其原因,土地少、成本高、人才缺乏,都是香港寻求经济转型时面临的实际困难。
香港孵化的重大企业和项目少,贾佳亚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香港整体高校规模和人员数量比不上内地顶尖高校,人数总量上存在劣势;二是香港的研究属于分散型,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研究,对比之下,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构建了研究院或者学院的形式,把学者聚集起来开展重要的工作,而香港以往没有这样的例子。
“所以科创领域香港应该走质量取胜的道路。这意味着研究院需要通过基地的形式,聚集更多的人才和大脑,并把最重要的项目推荐给顶级投资人,孵化更多独角兽。”贾佳亚表示,将通过“算法开发-硬件验证-场景落地”的完整技术链,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5月9日,冯诺依曼研究院推出“人工智能学校教育计划”,内容将涵盖讲座、AI与热门科普课堂,以及香港科大和思谋集团的实验室示范等。研究院计划培训超过100名博士生。
近年来,港府多次投入重金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希望在AI浪潮中不缺席。尽管香港特区政府连续六年财政赤字,但对创科的投入不减反增,香港2025-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不仅首次提出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更重申将设立规模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创科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助力,要撬动社会资本,早期有赖于政府出资牵引。这个背景下,港府牵头成立了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港投公司”)。思谋科技是港投公司披露的首个战略投资项目,双方在2024年6月进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被称为“港版淡马锡”的港投公司定位为耐心资本,采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融合的模式,选定的三大赛道为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及绿色科技。
港投公司亦参与了冯诺依曼研究院的孵化和成立。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指出,除了建立大规模人工智能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研究院还会与业界、政府及其他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训项目。
陈家齐提及,人工智能产业离不开可供投资及合作的优质项目和合作伙伴。在这方面,香港科技大学或研究院可以在人工智能研发中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港投公司可以在业务发展中实现从“1”到“无穷大”的跨越。
“我们有双重目标,既要寻求合理的财务回报,也要提升香港长期的竞争力和经济活力,迄今为止已投资了超过100个项目。其中许多项目都涉及人工智能或由人工智能赋能的行业,涵盖从大语言模型和芯片设计等平台或基础设施,到具身智能和人工智能药物发现等应用。”陈家齐说。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揭幕活动上表示,特区政府的目标是通过“AI+”策略,将AI融入各行各业,冯诺伊曼研究院汇聚了香港科大、思谋集团及港投公司等多方人才与资源,拥有庞大的企业与投资者网络,有望成为开拓AI应用场景与推动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和香港一所大学合作创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是思谋科技和港投公司签约时提出的承诺之一。此外,思谋科技也表示会投入资源提升在香港的算力水平、优先考虑以香港作为上市地。
算力方面,香港数码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阶段设施已投入服务,运算速度会在今年内逐步提升至每秒浮点运算三千万亿次(即3000 petaFLOPS)。港府2024年10月还推出了30亿港元的“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向本地院校、研发机构及重点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帮助其运用超算中心算力资源。
此外,对于缺乏制造业产业基础的香港而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融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也是弯道超车的捷径之一。
贾佳亚观察到,越来越多香港公司会到深圳设立分公司,“既是考虑到发展更大的市场,同时也是用市场反哺技术。深圳是大湾区制造业腹地,供应链响应速度快,具有庞大市场需求。”
思谋科技也是这样的案例,其总部设于香港,在深圳落地了研发中心与智造工厂。“香港科研团队上午完成算法调试,深圳产线下午启动部署测试,工厂当晚即可完成样品生产。”贾佳亚提到,两地通过精准分工与资源嫁接,构建起研发到转化再到生产的快速协同机制。
“香港、深圳各自优势不同,协同发展本质是依托两地不可替代的特质,构建创新策源和产业落地的双向赋能体系。”贾佳亚认为,这种香港“脑”加上深圳“手”的模式,既解决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又通过高频次的验证迭代,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评论列表